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4章 苏翰的核聚变设想

谷顺安道:“苏总!其实我并不是反对您说的Q值超过五十的设想,但我认为以现在全球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积累,只怕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核聚变从提出到现在一百年了,也不过达到现在的成绩。想要有所提升,我认为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应该是材料和底层构架的问题了。

除非我们能在底层构架上有颠覆性的创新!

不然只怕很难超过现在的成绩。”

罗达道:“谷副工说的我也同意。我认为咱们应该在星龙六号装置上继续优化下去。如果咱们能在能耗或者热转换效率上有所提升,那么达到二十以上Q值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从核聚变的底层设计考虑,只要生产出的能量,比消耗的要小,这就已经是成功的核聚变了。所以我也认为现在咱们应该更加务实一点!

不要纠结于Q值的大小。

关键还是要看功率!

如果我们能制作出更大的核聚变装置,那么未来就算在功率上挑战三峡电站,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家说是吧!”

“我同意!聚变发电关键还是发电。只要聚变堆的提醒足够大,Q值哪怕小一点,我认为也没什么问题。咱们现在应该制造一台更大的星龙装置才对。”

“我也是这么看的!”

“还有我!”众人闻言也是纷纷点头支持。

谁也不是傻瓜。

核聚变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除非有全新的核聚变路线。

不然很难有大的提升。

更何况是提升到五十这种不可思议的高度。

与其放在这种虚无缥缈的目标上。

不如务实一点制造一台足够大,甚至可以挑战ITER的聚变堆更为重要。

苏翰道:“你们说的我不反对!但你们的目标和我并不一样。其实我从一开始涉足核聚变领域的时候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必须完成Q值五十以上核聚变装置。而且对于核聚变我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稳定输出。

现在绝大的多数的技术,包括我们的星龙装置,是没有办法完成稳定输出的。

中子溢出造成内壁材料嬗变,位置几乎是不可控的,有了问题就要停机检查,更换内壁。

就算机器人不怕内壁辐射,但替换下来的有辐射的材料又要怎么解决呢!

就算勉强建成了实验堆。

一年能有四分之一时间在工作已经是不错了。

扣去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燃料成本、材料成本。

这种核聚变就真是我们想要的且成功的核聚变?”

众人闻言都沉默了下来!

不得不说现在核聚变面临的问题还有一大堆。

就算按照现有思路也制造出了聚变装置。

想要长期稳定运行。

难度也是难比登天。

起码和有效稳定的聚变概念,还相去甚远。

苏翰道:“按照现在的标准。一个500MWh的聚变堆,能年产十亿度电就顶天了。这还不包括维护其系统,付出的海量人力物力。去掉了这些维护成本,所谓的成功的核聚变,最后甚至都能够倒贴钱!

这种水平的核聚变怎么可能叫成功的核聚变呢?

在我看来成功的核聚变,应该是那种用极低的人力成本和原物料成本,且可以长时间稳态运行的核聚变。

不能长时间稳定运行的核聚变技术,都不叫成功的核聚变技术。

如果我们现在停下了研发的脚步,止步不前,那么之前我们积累的经验和创新动力,很快会付诸东流。

我们现在所谓的成功,依旧是建立在以前陈旧,僵化的核聚变技术基础之上的。

这种所谓的进步也好意思叫进步?

既然我们已经在六种核聚变路线上都有了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就不能尝试第七条?第八条?最后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路线呢?

改变是一个时代的前提是改变,而不是墨守成规。”

众人闻言互相看了看都沉默了下来。

虽然众人也承认苏翰说的对。

但问题是这种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关键是没有研发方向才是真格的。

毕竟能够测试的路线,他们已经都测试过了。

谷顺安道:“苏总!您在核聚变领域的天分,比我们都要高的多,不知道您对核聚变下一阶段的发展,有没有什么设想没有?”

其实众人这会都知道了。

苏翰在核聚变领域内的水平要远超他们。

因为星龙六号装置就是苏翰亲自带队设计的。

既然苏翰现在还坚持完成全新的聚变装置。

那就是说苏翰应该有了自己的想法才对。

不然也不可能这么执着于想要达到更新的聚变装置。

苏翰道:“我当然有我的设想了。我设想的可控核聚变!第一,是能够长时间稳态运行。起码每年检修的时间,应该不超过运行时间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

众人听到这都是心头一惊!

这岂不是代表运行十一个月。

检修一个多月吗!

如果能达到这个标准。

一年下来的有效发电时间绝对是惊人的。

但问题这不可能吧!

因为氘氚聚变是有中子逸出的。

而且这种逸出是完全不可控的。

只要内壁嬗变就要更换检修,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长期稳态运行的聚变装置。

苏翰道:“第二、这个装置聚变的时候,应该是绿色无污染,并且不会引起内壁包层嬗变。装置内壁能够维持稳定运行,无维护,无辐射。相信不用说你们也知道了。这个聚变装置起码应该能够引发氘和氦三聚变水平。”

罗达闻言急忙道:“可氘和氦三聚变需要很高的温度吧!可能要十几亿,甚至二十几亿度。”

众人闻言也是纷纷点头。

谁都知道氘和氦三聚变更加绿色无污染。

但问题是引发氘和氦三聚变反应截面更小。

所以温度门槛更高。

眼下唯一能做到这种高温的就是球形装置。

但问题是球形装置控制力低下,稳定性太差,根本不适合作为可控核聚变的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