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翎道:“上回去市里买的种子,我自己种的。”
施婳蹲下身看了看,里面还夹杂了两株葫芦藤的苗,好好一畦菜地,种的苗倒是五花八门,她望着谢翎那副等着夸赞的模样,也不好打击他,只是含糊道:“还不错,都长得挺好的。”
果然,谢翎眼睛亮了几分,施婳又疑惑道:“不过,这里原先种的是什么?”
谢翎答道:“看上去是一丛荒草,我觉得不如咱们从前的院子种的菜苗好,就将它拔去了。”
他说着,站起身来,道:“时候不早了,我得去翰林院应卯,阿九你在家里,钥匙我放在正屋的桌几上了,到了傍晚时候我就会回来。”
谢翎叮嘱完,施婳一一答应了,他这才离开,临走时不知为何又在门口站了一会,直到施婳催促,才走了。
昨夜天色太黑,施婳也没太仔细打量,如今再看,这是一出二进的院子,十分精致,不愧是御赐的,不过大抵年头有些久了,失于修缮,院墙上都长满了一指来厚的青苔,墙角开了一道裂缝,长了一株藤蔓出来,慢悠悠地爬上了墙,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施婳在那墙下转了转,发现了一些植物,看上去有些像是杂草一般,被拔掉了扔在那里,她脑子里立即闪过谢翎说过的话来,一丛荒草……
她有些哭笑不得,那哪里是荒草,分明是还未开花的萱草。
萱草别名黄花,若是不开花时,确实与杂草无异,也难怪谢翎给认错了,施婳看着那叶子尚泛着绿意,便将它捡拾起来,寻了一个墙角种下去,浇了些水,只盼着它运气好能活过来。
这座“凶宅”面积很大,是按照一品大员的规制来建造的,厅房足有七间九架,堂屋三间五架,屋脊上绘着富丽精致的兽纹花样,梁栋上有彩色雕饰,大门上都是绿油兽面铜环,十分气派。
这宅子年头很久了,只是遗憾的是,它的每一任主人都在里面住不长久。
施婳花了一阵功夫,才将整座宅子走过了一遍,许多地方草木已深,去不得人了,她便在外面远远看几眼,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院子里。
不得不说,还是谢翎挑的这个最好,其他的房屋或多或少都有些破损,或是杂草丛生,难以打理了。
施婳把院子修整了一番,又准备置办一些日常用具,她出门去了一趟东市,这里的街市比苏阳城要繁华得多,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正在这时,施婳听见了一点细微的声音,透过人群,从前方传来,咚咚咚……
有些像是鼓声,她好奇地略微抬头,显然不止她一个人听见了,还有旁边的摊贩和行人都听见了那声音,纷纷转头看去。
甚至有人扔下要买的东西,往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一人动则十数人动,行人们纷纷地挤过街道,朝前方跑去,像是那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们的注意。
施婳有些疑惑,问卖东西的摊主道:“那是什么声音?怎么大家都过去了?”
那摊主道:“看热闹去了嘿。”
施婳:“什么热闹?”
摊主大着嗓门答道:“登闻鼓啊,有人在敲登闻鼓了!我记得上一回登闻鼓响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大伙儿没见过,都瞧热闹去了。”
登闻鼓,几乎在电光火石之间,施婳的脑中便浮现了一个人的模样,是个女子,不苟言笑,神态冷淡,穿着一身孝服,系着麻,眼中是深深的忧虑。
杜如兰。
施婳简直可以想象得出,她此时正站在登闻鼓前,双手挥动着鼓槌时,面上冰冷的表情,眼神是如何的愤怒。
白松江去年才修过河道,今年突然就决了堤,事先衙门无任何通报,淹了整个岑州一带,大小主事官员尽被押解入京,在这个节骨眼上,岑州知州畏罪自尽了,他的独女杜如兰悄悄随着商队北上,来到京城敲了登闻鼓。
这是有冤屈。
施婳入神地想着,听着那鼓声,她似乎隐约记得,上辈子她在去年入了太子府,第二年,太子似乎确实受了皇上的责难,好几个月都有些意志消沉。
难不成就是因为岑州的这件事情?
鼓声还在持续不断地响着,沉闷无比,听得人心里发慌,施婳朝那个方向看了一眼,不少行人正在蜂拥过去看这难得一见的热闹,她没有动,只是转身离开了。
施婳嗅到了一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登闻鼓一响,鼓院内便急忙出来了一个官吏,太高祖皇帝明诏,若有百姓敲登闻鼓,必须要有官吏前来受理案情,若违例,罪加一等,轻者降官贬职,重者乌纱不保。
登闻鼓院内的官吏自然不敢无视,出来便急慌慌道:“莫敲了,本官来问你,你是何方人士?为的什么事情敲登闻鼓?”
敲鼓的人终于住了手,转过身来,却是一名披麻戴孝的女子,她表情冷静,眼神深晦,答道:“大人,小女子乃是岑州知州杜明辉之女,前阵子白松江决堤,岑州一带被淹,家父死得冤枉,小女子今日特意来敲登闻鼓,为的是替家父伸冤!”
甫一听白松江决堤这几个字,那官吏便觉得头皮一阵发麻,如同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一般,这件事情从岑州传来,便已惊动朝野,皇上震怒不已,下旨将岑州一带大小官员全数押回京中,连夜召了各路大臣和内阁议事,发落的发落,罢黜的罢黜,杀头的杀头,眼看着事情就要尘埃落定了,怎么突然冒出了一个岑州知州之女来敲登闻鼓!
那官吏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心里想着,这下怕是真的有事要发生了。
第 119 章
谢翎一入翰林院内, 便发现大门全部敞开着, 一眼望去,从第一道门到第三道门,门外站了不少侍卫, 气氛肃穆, 这是天子的仪仗, 皇上今天竟然来了翰林院!
难怪放眼望去,所有人都是战战兢兢, 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做事情轻手轻脚,偌大个国史馆,拥挤不堪,却无一丝声音,针落可闻。
穿过登灜门,往最里面是一排五开间的后堂, 南向, 中间有设御座,专门以供皇帝到来而备下的,此时宣和帝正端坐在上方, 与翰林院掌院学士元霍谈话。
太子李靖涵也是陪同宣和帝一道来的,正坐在下首, 不时接上几句话, 君臣和谐,气氛一派融洽。
宣和帝笑着道:“你既要管着内阁的事情, 又要管这偌大一个翰林院,十分不容易啊。”
元霍忙躬身答道:“为君父分忧,本是微臣的分内之事。”
李靖涵接了一句道:“阁老今年年岁几何?”
元霍答道:“回太子殿下的话,臣今年虚岁已六十有一了。”
李靖涵笑着道:“那阁老还能再伺候父皇四十年呢。”
元霍也笑:“殿下说笑了,臣这把老骨头,也中用不了多久了,不过,若能为皇上多效力一日也是臣的福分。”
两人相视一眼,元霍依旧是笑着,倒是李靖涵的笑容淡了几分,转而对宣和帝道:“父皇,儿臣听说宣和二十年的国史修得差不多了,既然今日来了,不如就先看一看?”
宣和帝听了,点点头,道:“好,元阁老,朕今日也顺便看一看修好的国史。”
元霍表情不变,答应下来,恭声道:“微臣这就着人去取来。”
他说着便退了出去,几个大学士正在外面候着,见元霍出来,急忙迎过来,其中一个人低声道:“阁老?”
元霍道:“皇上问起了宣和二十年的国史,先拿过来。”
张学士急声道:“可是那几本国史还未全部修完,如何呈给皇上?”
元霍表情平静,道:“修了多少,都拿过来,没修的暂且不必管。”
闻言,张学士不免有些犹疑,元霍见他那般,便道:“怎么?有什么难处?”
张学士低声答道:“此事下官安排了谢修撰与朱编修去做了。”
也就是说,目前在修这几本国史的,就只有两个人,两个人在一个月内能修得了多少?
元霍的眼神里带着几分责备,但是他并未多说,只摆摆手,道:“先拿过来再说。”
“是。”
张学士赶紧去了国史馆,找到了谢翎,匆匆道:“修好的国史呢?”
谢翎愣了一下,才将修好的一部分交给他,张学士有些紧张地问道:“你确定这些都是修好了的?”
谢翎点点头,又道:“只是还未装订成册。”
张学士也管不得了那么多了,他倒也并不是不重视修国史的这件事情,但是明明到年底才要交差,万万没想到皇上今天会突然跑来翰林院,还问起了这桩事情,他不免有些手忙脚乱。
拿着修好的那一部分国史,张学士也来不及与谢翎打招呼,闷头就往后堂走,见元霍还站在门口等着,急忙双手奉上,道:“阁老,都在这里了。”
嘴里说着,张学士面上仍旧有些尴尬,因为他拿着的也就区区三十来页,差不多也就小半本史书的样子,看上去确实有些寒碜了。
但是现在宣和帝已经坐在里头了,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元霍接过那一叠纸,进了屋子,宣和帝正在与太子说话,元霍等他们两人都停下来了,才躬身道:“让皇上久等了,臣有罪。”
宣和帝摆了摆手:“无妨。”
他的目光落在元霍的手上,道:“这就是那些修好的国史?”
元霍恭敬答道:“回皇上的话,正是。”
太子见了,便疑惑道:“怎么就这么些?”
元霍表情不动,口中答道:“皆因皇上重视,张学士等人不敢草率动手,逐字逐句地斟酌了之后,才改动的,不想皇上今日过来,还未来得及装订成册。”
闻言,宣和帝倒是不太在意,道:“朕看看。”
元霍立即双手呈上:“请皇上过目。”
太子将那一叠修好的国史接过来,递给宣和帝:“父皇请。”
宣和帝接了,开始慢慢地翻看起来,一时间整个屋子里都安静无比,只能听见纸页翻动时发出的窸窣轻响。
元霍站在下面,眼观鼻,鼻观心,一副恭恭敬敬的模样,垂着眼帘,也不叫人看出他究竟在想什么,宣和帝看完了,叫了他一声:“元阁老。”
元霍这才立即有了动静:“微臣在。”
宣和帝一边翻着纸页,一边慢慢地问道:“这国史是谁修的?”
元霍恭谨地回答:“是张学士带着几个翰林院的编修和修撰一起修的。”
宣和帝嗯了一声:“是张成安?”
元霍答道:“是,还有谢修撰和朱编修等人。”
宣和帝抬起头来,道:“谢修撰?”
元霍立即解释道:“是今年的新科状元谢翎。”
太子李靖涵在一旁提醒道:“就是被父皇称为神童的那位,去年是东江省的解元,今年又是会试亚元。”
宣和帝这才记了起来,饶有兴味地道:“原来是他,他今日可来了翰林院?”
元霍答道:“谢修撰来了。”
宣和帝道:“朕想见见他。”
“是,”元霍立即应下:“臣这就去传唤他前来面圣。”
国史馆中,谢翎正在誊抄着书籍,张学士匆匆过来,低声道:“有什么事情先别忙了,皇上要召见你,随我过来。”
闻言,谢翎立即搁下毛笔,起身跟着张学士往后堂而去,张学士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压低声音叮嘱道:“待会见了皇上,务必要恭敬仔细,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别乱说。”
“是。”
两人说着,眼看后堂就在前面了,谢翎整了整衣袍,在张学士的带领下,踏入了门内,一眼便望见了坐在上首的宣和帝,他并不多看,微微垂着眼帘,一道明黄色的龙袍下摆在眼前闪过,谢翎已随着张学士一同拜了下去。
“臣张成安、谢翎,参见皇上。”
“嗯,”宣和帝摆了摆手:“平身吧。”
“谢皇上。”
两人一齐站了起来,宣和帝笑着道:“这些国史是你们修的?”
张学士有些惶恐,答道:“回皇上的话,正是微臣几人一起修的。”
他本以为那些修了的国史出了什么问题,但是眼角悄悄去瞥旁边的元霍,却见他一丝异样也无,一颗心不免七上八下起来,硬着头皮道:“不知……是出了什么问题?”
宣和帝顿时笑了,道:“没有问题,朕看这些,虽然不多,但是修得都很好,你们也确然实心做事了,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