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阿斯卡列波夫的部队成功地登上东岸,统计完伤亡数字后,才乘车赶往了位于卢布林的方面军司令部。
走进指挥部,我与罗科索夫斯基、马利宁以及军事委员捷列金将军一一握手,随后向大家汇报渡河作战的两支部队的伤亡情况:“……加利茨基的波兰第三师,在西岸的战斗中,伤亡3764人,全师现有人数不到八百人,需要立即进行补充,否则部队无法在短期内参加新的战斗。
阿斯卡列波夫将军所指挥的六个营,伤亡了三分之一,不过却消灭了德军迭勒汪格特种旅两千人,以及四十辆坦克和装甲车……”
罗科索夫斯基在听完我的报告后,冲我摆了摆手,随后说道:“行了,丽达,我们在维斯瓦河西岸华沙老城区的战斗行动,到现在是彻底停止了。接下来,我们的攻击重点,是在北面的莫德林方向。”
马利宁站在挂在墙上的地图前,面对着我说道:“经过这段时间的战斗,德军在维斯瓦河和纳雷夫河东岸,还坚守着一块三角形的地域。我们下一阶段的进攻重点,就是从敌人的手里夺取这一地区。”
我听到马利宁这么说的时候,心里还不以为然地想:德军在东岸就只剩下一块三角形地带,要解决掉他们还不是小事一桩。但听到马利宁后面的话,我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罗科索夫斯基之所以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们下一阶段的进攻重点,是因为这里不光地形复杂,而且我军的攻击路线,都处于德军要塞炮火的打击范围之内。不光我们是采用步兵冲锋,还是动用钢铁洪流,在德军的强大炮火打击下,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等马利宁说完全部的内容以后,试探地问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同志,我们该如何夺取这块被德军控制的三角地带呢?”
“我打算动用古谢夫的第47集团军和波波夫的第70集团军,对德军的三角地带发起冲击。”罗科索夫斯基盯着地图说道:“不过在正式进攻前,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试探,搞清楚德国人在这一地区的防御力量究竟如何。”
“这个三角地带比我们部队所在位置的地形要高出许多,使我们在进攻这里时,只能采用佯攻。”马利宁补充说:“所有的进攻路线,都处于西岸敌人的交叉炮火掩护之下,而且在三角形顶端的莫德林要塞,还可以直接用要塞炮轰击我们的进攻部队。”
“元帅同志,”我小心翼翼地问罗科索夫斯基:“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发起对这一地区敌人的进攻?”
“我们前两天曾经让第70集团军的部队,试探性地发起了进攻,部队在敌人的炮火下蒙受了巨大损失,所取得的战果却非常有限。”罗科索夫斯基面无表情地说:“目前炮兵还在囤积弹药,可能还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我们才能重新对对这一地区发起进攻。”
按照罗科索夫斯基的想法,对三角地带的进攻,最好选择在十月初,结果刚过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接到斯大林从莫斯科打来的电话。斯大林有些不高兴地问他:“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是怎么了?为什么你们的部队停在维斯瓦河边没有任何动静?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肃清位于维斯瓦河和纳雷夫河之间的德军三角地带啊?”
“斯大林同志,”罗科索夫斯基恭恭敬敬地回答说:“部队由于刚刚经过了大战,兵员和武器弹药都损失很大,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补充,所以我打算等到十月初,再向该地区发起进攻。”
“不行,太晚了。”斯大林毫不留情地说道:“今天是9月24号,你的部队应该最迟要在明天发起对三角地带的进攻,绝对不能让德国人在东岸留下足以威胁我军安全的阵地。”
“是,斯大林同志。”虽然罗科索夫斯基对斯大林的如此霸道的安排很有意见,但海上硬着头皮回答道:“我立即向下面的部队传达命令,让他们尽快做好战斗准备。”
罗科索夫斯基结束和斯大林的通话后,立即就给古谢夫和波波夫打电话,通知他们明天将对东岸的三角地带发起进攻。
两人在听到这道命令后,都大吃一惊。特别是波波夫,他的部队几天前就曾经在这里吃过大亏,因此他小心地提醒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同志,假如不解决掉德军的炮兵,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进攻,势必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听到波波夫的提醒,罗科索夫斯基握着话筒想了一会儿,随后说道:“波波夫将军,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吧,为了安全起见,在明天正式进攻前,我们将对德军的防御阵地实施炮火侦察,我也将到前线去进行观察。假如我觉得进攻的条件成熟,就打一发红色信号弹,你们看到信号弹以后,就指挥部队发起进攻……”
“要是进攻的条件不成熟呢?”没等罗科索夫斯基说完,波波夫就抢先问道。
“如果条件不成熟,”罗科索夫斯基毅然说道:“我就会发射一颗绿色信号弹,宣布进攻计划取消。你们明白了吗?”
正在同时与罗科索夫斯基通话的古谢夫和波波夫,立即响亮地回答道:“明白了!”
罗科索夫斯基将炮兵司令员卡扎科夫将军叫了过来,吩咐他说:“卡扎科夫同志,明天拂晓的时候,你要动用所有的炮火,对德军占据的三角地带实施密集的炮击。”
对于罗科索夫斯基的这道命令,他的这位老朋友有些犹豫地说:“元帅同志,假如我们动用所有的炮火,对德军三角地带实施炮击,就会暴露我们的炮兵位置。一旦德军的炮兵实施反制,就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炮兵司令员同志,”罗科索夫斯基板着脸说道:“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搞清楚德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究竟如何。别担心炮兵会遭到损失,上级会及时给我们进行补充的。”
在得到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承诺后,卡扎科夫这才点点头说:“好吧,我会立即给炮兵下命令,让他们做好拂晓时开炮的准备。”
…………
第二天凌晨,罗科索夫斯基便带着我和两名参谋,匆匆地赶到了第47集团军的一个前沿观察所。观察所里的几名战士,见到罗科索夫斯基的突然出现,都被吓得手足无措。
罗科索夫斯基随口问一名战士:“对面的情况如何啊?”
“很平静,”战士慌乱地回答说:“德国人的阵地上显得很平静,一点动静都没有,可能还在睡觉。”
罗科索夫斯基走到观察口,举起望远镜朝远处寂静的德军阵地望了一会儿,开口说道:“让他们睡吧,也许等我们的大炮一响,他们就能长眠不醒了。”
他抬手看了看表,走到观察所的中央,拿起那部参谋刚接通的电话,对着话筒说道:“炮兵司令员同志,时间差不多了,让我们的炮兵开炮吧!”
命令下达后仅仅一两分钟,空中便传来刺耳的尖啸声,紧接着,我便看到远处的德军阵地变成喷发的火山口,被腾起的黑烟包裹的严严实实,黑烟里面爆炸一片连过一片,一波响过一波,到处都是爆炸、到处都是火光。
“太棒了,简直是太棒了!”看到德军的阵地被我军炮火覆盖,罗科索夫斯基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自言自语地说:“假如德军的炮兵不还击,等炮击结束后,我就会发射红色信号弹,让部队对这片高地发起冲锋。”
炮击仅仅持续了几分钟,德军的炮兵便开始发威了。数以千计的炮弹从纳雷夫河和维斯瓦河对岸、从要塞的炮台砸向了我们炮兵的头上。随着炮击三角地带的炮火变得稀疏,我心里明白这是因为我军的炮兵阵地遭到敌人炮兵反制的结果,像自行火炮、火箭炮在发射之后,还能及时地转移阵地,那些榴弹炮、加农炮阵地在德军的炮火打击下,所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惨重。
罗科索夫斯基侧耳听着外面的动静,饶有兴趣地说:“德国人开火的有各种口径的大炮,从要塞重炮到普通的迫击炮和六管炮都有。他们一点都不吝啬炮弹,似乎想向我们表明,他们有足够的炮兵力量,来压制我们的炮火。”
“元帅同志,”我等罗科索夫斯基自言自语说完后,连忙小心翼翼地问:“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是让部队继续进攻,还是取消进攻?”
“只要敌人的炮火不被压制下去,我们就根本无法发起对三角地带的进攻,因为他们的炮火足以让我们的进攻部队付出惨痛的代价。”罗科索夫斯基表情严肃地说道:“不能让我们的指战员这样去白白地送死。”
在说完这番话以后,他冲着站在旁边的一名参谋说道:“你到外面去发射绿色信号弹,通知各参战部队,这次的进攻取消。”
参谋点了点头,快步地走出了观察所。没过多久,我就看到一颗绿色的信号弹升入了空中。但罗科索夫斯基似乎还是不放心,深怕古谢夫和波波夫看不到他发出的信号弹,还专门给两人打去了电话,亲口告诉他们,说进攻计划取消,停止一切进攻的准备工作。
我和罗科索夫斯基回到方面军司令部时,马利宁立即关切地问:“元帅同志,进攻取消了吗?”
“是的,参谋长同志。”罗科索夫斯基点着头说道:“我军目前暂时还无法压制德军如此猛烈的炮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起进攻,是非常不明智的。”
“需要向最高统帅部报告吗?”马利宁等他说完后,谨慎地问道。
罗科索夫斯基点点头,拿起了摆在桌上的高频电话:“我亲自向斯大林同志汇报!”
斯大林在听完罗科索夫斯基的汇报后,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沉默很久后,才缓缓说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这事我要征求一下参谋总部的意见,等有了结果,我再给你打电话。”说完,他没有给罗科索夫斯基说话的机会,便直接挂断了电话。
马利宁看到罗科索夫斯基放下电话,试探地问:“元帅同志,您说最高统帅本人会同意我们取消这次进攻吗?”
“我不知道。”罗科索夫斯基出人意料地回答说:“他说要和参谋总部讨论一下,再告诉我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他命令我们向三角地带发起进攻的可能还是非常大的。”
他在说完这番话以后,走到地图前,和我们研究假如最高统帅部依旧坚持要发起进攻,我们该从哪个地段,采取什么方式进攻,才能将部队的伤亡降到最低。
正当我们制定出了一套勉强看得过去的作战方案时,斯大林的电话终于打来了。听到罗科索夫斯基的声音后,他不紧不慢地说:“罗科索夫斯基同志,经过我和安东诺夫、伊万诺夫他们的商议,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具备向德军控制的三角地带发起进攻的条件。所以我命令你,停止对这一地区的进攻行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就地转入防御,并开始着手准备进行新的进攻战役。”
围在罗科索夫斯基周围的人,都听到了斯大林的这道新命令,大家都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看到罗科索夫斯基放下电话,马利宁赶紧说:“元帅同志,暂时停止进攻,并就地转入防御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部队经过长期的战斗,指战员们都非常疲劳,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休整和补充,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新的战斗。”
罗科索夫斯基做了一个深呼吸后,吩咐马利宁说:“参谋长,你立即准备一个命令,让部队暂时停止战斗行动,就地转入防御后,抓紧时间进行休整和补充,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