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28章,传承

看着武秋生、刘伯温二人远去的背影,朱无视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他的两只眼睛瞪得滚圆,双拳紧握,太阳穴突突直跳,身上的青筋不断隆起,似要破体而出一般。

天香豆蔻,是他倾尽毕生心血,调用了无数人力物力,才搜罗到的宝物。

这样神奇的宝物,相当于他的第二条命。

眼下,他的第二条命,居然被人夺去,他怎能不怒?

当然,如果只是天香豆蔻被夺,他心中的愤怒,或许还不会这么旺盛。

主要是天香豆蔻被夺走的时机,太过于巧合了。

在武秋生出现之前,刘伯温刚对他说过,对方布下的阵法即将发动,天下最后一条龙脉,很快就会断裂。

龙脉一断,灵气也会随之渐渐衰落。

也就是说,想要靠着突破到凝真境界,增加自身寿命,已经成了奢望。

原本,朱无视有两种增加寿命之法,武秋生的出现,却让这两种方法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两相结合之下,悠长的寿命,离他而去,朱无视内心岂能平静?

“我朱无视发誓,有生之年,一定会将尔等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你们给我等着!”

朱无视双目喷火的看着两人的背影,在心中暗暗起誓,定要杀了他们。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他这次针对五大凝真级别高手的行动,虽然算是成功了,却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患。

皇帝都是多疑的,正德的年纪虽然不大,却也有皇帝的通病,虽然他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依仗朱无视,却也不是对自己的皇叔没有防备。

这次,朱无视能够跳过皇帝,在没有征求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调动大量人马,让小皇帝彻底证实了之前的猜测。

小皇帝登基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也笼络了不少文武官员。

十大将军中,有四个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凭借着大义的名分,小皇帝还策反了朱无视最为得力的三个手下,天字第一号密探断天涯,地字第一号密探归海一刀,以及人字第一号密探上官海棠。

凭借着这三人,以及侥幸获得古三通毕生功力的成是非的帮助。

小皇帝在最后,战胜了自己的皇叔,彻底掌控住了大局。

当然,这已经是半年后的事情了。

眼下,武秋生正带着刘伯温,朝山下而行。

两人之前的交谈,刻意压制了声音,固此他们谈话内容,并没有传入了朱无视的耳中。

只听刘伯温道:“小子,你这次放了朱无视,留下的祸患,怕是不小啊。

以后他一旦执掌乾坤,握住了天下大权,你的日子怕是不会好过。”

武秋生闻言,却是不屑道:“晚辈能胜过朱无视一次,就能胜第二次、第三次。

再过几天,前辈布置的桃木封龙桩,就会起效。

到时候,天下武者的修炼速度,都会随之减缓。

这些人的实力,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有退步,但时间一长,肯定会有影响。

然而,天梯断裂,影响的只是你们,对晚辈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

就算这天地间不存在丝毫的灵气,就算晚辈体内没有丝毫内力,也不惧朱无视这个级别的高手。

更何况日后,他们都因为天地灵气减少,而影响了修为,但晚辈的战力,却依旧能够维持在今天这个水平,甚至更高。

此消彼长之下,前辈难道还认为,晚辈会输给朱无视吗?”

“呵呵,倒是老夫思虑不周,忘了你有不用内力,击败郭巨侠的经历。”被武秋生这么一说,刘伯温再也没了顾虑。

武秋生的脚程相当之快,很快就来到了山脚下,找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将刘伯温安置其中。

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又向刘伯温打听了他后人的具体住址,武秋生再度出发,朝着紫禁城而去。

五天后,武秋生顺利的来到了紫禁城,找到了刘伯温的后人。

十天后,在武秋生的催促下,一艘海船,自天|津而下,朝着大海深处而去。

迎着海风,武秋生站在大船的甲板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充满了期待。

刘伯温的传承,居然不再陆地上,而是在茫茫大海之中。

若不是给自己带路的,是刘伯温家长房嫡孙,武秋生还真的会产生莫大的怀疑。

“欧,欧!”高亢嘹亮的叫声,自不远处传来,成群结队的海鸥,在海面上盘旋。

“噗通~”一尾鱼跃出海面,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在这时,盘旋在天上的海鸥,突然笔直而下,一口将鱼儿叼入嘴中。

大自然的一幕幕,让武秋生嘴角擒笑,正在武秋生发出笑声时,海船调转了一个方向。

海船之前是往北,现在转向东南。

就这样在大海中航行了三日,到第四日午间,武秋生感觉到,天地灵气发生巨大的变化,大熊山方向,那最后一条龙脉,终于断裂。

就在此时,刘伯温不知道多少辈的后代,突然伸出手指,朝着远处的一条黑线说道:“恩公,前面便是祖宗他老人家,给我们后辈留下的地址。”

武秋生的视力虽好,精神力也十分强大。

但那海岛,距离他们的海船,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武秋生顺着这汉子所指的方向,放眼望去,却是什么也看不到,只是在心中,多了一份期待感。

又航行了一个多时辰,武秋生的精神力,终于接触到了汉子所指的那个岛屿。

但见岛上有一座高耸的石山,山上郁郁苍苍,生满树木。

大约申时,小舟驶向岛南背风处,缓缓停了下来。

“这位恩公,你且稍等,待我取些东西,便与你一起上岛。”海船靠岸之后,刘伯温的后人,朝武秋生行了一礼,便转身回了船舱,从船舱中,取出一个箱子,这才招呼武秋生上岸。

跟着这汉子行了数里,两人转入一条岩石嶙峋的山道,左临深涧,涧水湍急,激石有声。

一路沿着山涧渐行渐高,转了两个弯后,只见一道瀑布从十余丈高处直挂下来,看来这瀑布便是山涧的源头。

那汉子看到瀑布后,便打开了箱子,从中取出一件挂着的油布雨衣,递给武秋生,说道:“前方是一个水洞,还请恩公披上雨衣,以免溅湿了衣服。”

武秋生摆了摆手道:“不必了,我自有办法,让身上的衣物,保持干燥。”

刘伯温的后人,似乎打听过武秋生的底细,闻言也不坚持,自己披上雨衣后,便走进瀑布,纵身跃了进去,武秋生精神力朝瀑布内扫了扫,也跟着跃了进去。

里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两旁摆放着油灯,汉子从身上,取了个火折子,一边走,一边将油灯点亮。

甬道内的光线虽暗,但在武秋生这等高手眼中,却是亮如白昼,要分辨道路,自是没有问题。

这甬道依着山腹中天然洞穴修凿而成,人工开凿处甚是狭窄,有时却豁然开阔,只觉渐行渐低,洞中出现了流水之声,淙淙,清脆悦耳,如击玉磬。山洞中支路甚多,武秋生一一将之记载了心中。

“两百多年前,祖先游历天下时,侥幸在一山洞中,发现了一张地图。从那图旁所注的小字中细加参详,得悉图中所绘的无名荒岛之上,藏有一份惊天动地的武功秘决……”穿过了甬道后,刘伯温的子孙,开始讲起刘伯温传承的来历来。

武秋生越听越感觉熟悉,仔细一琢磨,脸上瞬间露出了喜色。

刘伯温子孙之前那番说法,和前世武秋生看过的一本小说,几乎一模一样。

这本小说,同样是金大侠所写,名为侠客行。

侠客行,应该是金大侠所有小说中,武力值最高的一本,因为其中有着一种十分牛逼的功法。

这种功法牛逼到什么程度呢?

无论你识不识字,无论你是正着看,还是反正看,无论你是练对还是练错,只要你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修炼,那么你就能练成绝世高手。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就算是玄幻、仙侠小说里,也没有这么牛逼的功法,但是这样的功法,却偏偏出现在金系武侠之中。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门功法,就是取自李白侠客行一诗中的最后三个字,名为《太玄经》。

武秋生正思索见,却见走在自己面前的汉子,已经停下了脚步。

此时此刻,他正满头大汗的,扒拉着一块石壁。

这块石壁的正中央,有着一条裂缝。

裂缝十分规则,刚好将这块石壁一分为二,心细之人,看到这条裂缝,就能想到,裂缝的背后,必然别有洞天。

只是,能够想到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打开,却又是另一回事。

这石壁虽然不大,想要打开,却需要些本事,至少先天以下的武者,绝对没有能力开启。

刘伯温的子孙,虽然也习练过武艺,却因为资质所限,止步于后天后期,自是没办法将之开启。

武秋生见状,微微一笑,接下了对方手中的工作,双手轻轻用力,顿时石门开启,一条甬道出现在他的面前。

武秋生微微一笑,踏步进入其中,刚好看到前方的山壁上,刻着三个斗大古隶:“侠客行”。

“果然,这真的是侠客行!”武秋生心中一喜,脚下的步伐,不由更快了几分。

“恩公,这里就是祖先交待的地方。”到了地方,跟在武秋生身后的刘伯温后代,缓缓开口道。

武秋生点了点头,说道:“多谢这位大哥给我带路,日后如果刘府有什么用的上在下的地方,在下一定会尽力而为。”

“不……不必客气。”刘伯温的后代闻言,心中大喜,连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一个小小的承诺,便让他如此激动,可见他对武秋生的身份,并不是一无所知。

武秋生又道:“这位大哥,你若是想要观看石壁上的内容,便在此观看,若是不愿,也可去船上等我,最多半个月,我们就会返航。“

刘伯温后代,看了一眼乌漆嘛黑的山洞,抓了抓脑袋问道:“恩公不需要火把吗,来之前我已经替恩公备下了。”

武秋生摆了摆手道:“若是刘大哥需要,自可去用,至于我……就不必了。”

刘伯温后代闻言,心中微微一惊,不过脸上的表情,却没有向之前那么精彩,显然是对于武秋生的武功,也有一定的认知。

朝着武秋生施了一礼,他重新拎起箱子,退了出去。

等他退至山洞外时,武秋生便找了个地方,开始观看这门金系武侠第一神功来。

古代的四书五经,都有大儒为其做注解,这侠客岛,虽然地处偏僻,但侠客行这门功法旁边,却也密密麻麻写了无数的注解,显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不少人上过岛,尝试修炼果侠客行。

对于这些注解,武秋生看也不看,来到大明江湖世界三年有余,看了无数佛经道藏,对于武功,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完全能够自成一脉。

别人的注解,只能作为参考,还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自己的领悟才是重中之重。

日子在武秋生的领悟中,一天天的过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武秋生紧闭着的双眼,突然挣了开来。

“道家重悟,不重传授,固此道德经第一句话即言道可道,非常道。

而佛家讲求明心见性。知道的越多,点拨的越多,自身的障碍,也就越多。

固此,佛祖才会有神通越大,魔障越强的说法。

至于儒家,讲求循序渐进,只要能够立功立德立言,便能立地成圣。”

武秋生看了无数的佛经、道藏、以及大儒的手书,虽然理解通透了,但一直没有走出自己的路。

而这太玄经,就仿佛一道灵光,在他脑海中划过,让他把自己看过的东西,全部整理结合在了一起,做到了融会贯通,更让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那一步。

这一步跨出后,不需多少时间,他就能创出属于自己的功法。